<mark id="tqmyr"></mark>

    1. <acronym id="tqmyr"></acronym>

        <span id="tqmyr"><sup id="tqmyr"></sup></span>
      1. <span id="tqmyr"><blockquote id="tqmyr"></blockquote></span>
        首页 >> 新聞動態 >>新聞資訊 >> 【熱點】養老金支出空賬4.7萬億 面臨崩盤風險
        详细内容

        【熱點】養老金支出空賬4.7萬億 面臨崩盤風險

        清華大學最新報告顯示,養老保險基金已出現當期的資金缺口,并動用累計結余來“保發放“,這意味著養老保險已經進入三級風險區(最高風險評級是四級)。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23日舉行的2017清華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于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計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著崩盤的風險。

        2016年末,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鄭秉文也曾做過這樣的警示,在他執筆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提到: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144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345億,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會越來越大,預計在不久將來,基金累計結余將會被耗盡。

        養老金空帳問題是個什么概念?

        養老金空帳問題是指現在對應到每個個人賬戶的錢沒有做實,有很多賬戶雖然應該有這么多錢,實際上是空的,是因為我國現在實際養老金的運行模式是一種統賬結合的方式,也稱是養老金缺口問題。

        “空賬”是怎么形成的?

        和現行制度有關——“統賬結合”。

        中國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結構,本質上是創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混合型部分積累制,也就是“現收現付制加個人積累制”的模式,其初衷是將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優勢發揮出來,目的是實現預期穩定和多繳多得。

        在制度的實際執行中,缺因為沒人承擔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轉制成本,個人賬戶繳費不得不用于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從而形成了“空賬”。

        “統賬結合”制度是中國的一個創舉,這個制度表面上看起來是和世界銀行建議的“三支柱”模式類似,實際上卻有根本的不同。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與世界銀行“三支柱”不同的是,將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捆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混合制度。

        基本養老保險中設置強制性的個人賬戶引發了許多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個人賬戶強調的是精算公平,而作為統籌的社會保險強調的是社會公平,將個人賬戶內置于社會保險之內,導致社會保險的價值觀和運行機理都是沖突的。

        雖然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預警都已經成為現實——養老費率居高難降,企業不堪重負;個人賬戶大規?召~運行,由于是空賬,個人賬戶基金不得不以最低利率來計息,這成為退休人員收入不斷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分析當前的養老金可持續性問題?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曾被認為是改善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狀況的一劑良藥,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難以平衡不同地區的利益,在全國統籌方案制度設計上,現實主義打敗了“理想主義“,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將讓位于中央調劑金制度。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每年都會發布《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指數報告》,中國養老金發展指數是這項指數的六個分類指數之一,該指數意在評價養老金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效率性和持續性與目標的距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

        這項指數的負責人-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廣君介紹,2015年,養老金指數除了公平性稍有提高之外,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2015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有所提高的原因是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參保率分別提高了0.7和3.32個百分點。享受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職工人數和城鄉居民人數增加了608萬,完成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

        效率性降低是因為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略有下降,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待遇差距繼續拉大;養老金收益等均沒有明顯改變。

        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是持續性指標處于差等空間,具體表現為制度的贍養比繼續下降到2.87:1,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從養老財富的積累來看,2015年,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占GDP的比例為4.13%,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7.9%的平均水平,各類養老保險余額占GDP的比例為12.06%,低于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82.80%。

        楊燕綏表示,在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在降低企業繳費負擔和確保養老金支付的雙重壓力下,對養老金進行結構調整至關重要,亟待建立和夯實中央統籌基礎養老金,做大職業年金,管好個人養老金,激勵就業和改善福祉并重。

        如何解決養老金空賬問題?

        全國統籌從中央調劑金起步

        雖然2015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3.5萬億,但當前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存在明顯的苦樂不均。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35345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3545億元,增長率為11.15%,增速比上一年下降1.34個百分點。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廣東,其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6532.75億元,江蘇、浙江也分別有3163.71億元和3070.39億元,北京、山東、四川也各有2000多億元。這六個省份累計結余共有19963.17億元,占到全國累計結余的56.48%。

        現在養老保險制度的狀況是,一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省級統籌階段,資金無法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省份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赤字,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財政補貼去彌補缺口。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便是全國統籌。自2013年中央啟動新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以來,構建什么樣的基本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制度一直存在兩種思路,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中央統收統支,二是采取省級統籌的方式,建立中央調劑金,各省上交調劑金互濟余缺。

        第一財經記者從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處了解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第一種思路占據主流,大家希望制度能夠有一個徹底的改革而非修修補補,不過最近風向漸變,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成為決策層更多考慮的方向,思路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短期內難以協調地方的利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央調劑金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全國統籌終于起步了。他過去反對調劑金制度,因為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F在則認為,與其追求現在無法一步到位的目標,還不如支持盡快啟動向目標邁進的步伐。

        服務熱線
        0712-3310812
        周一至周五:9:00-18:00
        郵箱:1789404388@qq.com


        地址:湖北省應城市育才路10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瀏覽手機APP
        技术支持: 嘉選網絡 | 管理登录
        亚洲黄色av
        <mark id="tqmyr"></mark>

        1. <acronym id="tqmyr"></acronym>

            <span id="tqmyr"><sup id="tqmyr"></sup></span>
          1. <span id="tqmyr"><blockquote id="tqmyr"></blockquote></span>